《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寄宿中学 张淑华
一、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及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来进行。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 能造成不良影响。
过程与方法: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H试纸,配制各种酸溶液,清水,烧杯,纱布,培养皿等,提醒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学生:,准备废电池的浸出液,青菜的种子和活小鱼,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例。
设计科学合理的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
A、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酸雨对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利影响吗?有怎样的不利影响?不同的酸在同一PH时对同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吗?
[2]作出假设:
酸雨对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利影响,可能会使种子发芽率降低,幼苗叶片表面有斑点等现象。不同的酸在同一PH时对同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影响基本相近。
[3]探究方案:
⑴材料用具:①5×3×100颗青菜种子(子粒饱满无病斑) ②5×3套培养皿(规格一样) ③吸水纸 ④5支吸管 ⑤PH=4的盐酸溶液⑥PH=4的硫酸溶液 ⑦PH=4和PH=5.6的冰乙酸溶液 ⑧PH=7的清水 ⑩4-6张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
⑵探究步骤:观察种子的萌发和萌发后幼苗的生长状态,将青菜种子分散放在铺了吸水纸的培养皿里,保持湿润(用每组相应的溶液湿润),放在向阳处,每个培养皿中青菜种子数为100颗。观察记录:表格如下:
第一天
液体 | PH=4的盐酸溶液 | PH=4的硫酸溶液 | PH=4的冰醋酸溶液 | PH=7的清水 | PH=5.6的冰乙酸溶液 |
出芽率 |
|
|
|
|
|
第四天
液体 | PH=4的盐酸溶液 | PH=4的硫酸溶液 | PH=4的冰醋酸溶液 | PH=7的清水 | PH=5.6的冰乙酸溶液 |
出芽率 |
|
|
|
|
|
第七天
液体 | PH=4的盐酸溶液 | PH=4的硫酸溶液 | PH=4的冰醋酸溶液 | PH=7的清水 | PH=5.6的冰乙酸溶液 |
出芽率 |
|
|
|
|
|
B探究废电池对动植物的危害
[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动植物有危害
[2]作出假设: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发芽率有不利影响,可能会使种子发芽率降低,废电池浸出液会导致活小鱼死亡
[3]探究方案:
⑴材料用具:废电池浸出液、清水、活小鱼、青菜种子
⑵探究步骤:清水和废电池浸出液各少量放入培养皿中,放入青菜种子各100粒,清水和废电池浸出液各足量放入水槽中,放入活小鱼各10条(定时换液体)观察记录:表格如下:
第一天
液体 | 废电池浸出液 | 清水 |
出芽率 |
|
|
第四天
液体 | 废电池浸出液 | 清水 |
出芽率 |
|
|
第七天
液体 | 废电池浸出液 | 清水 |
出芽率 |
|
|
第一天
液体 | 废电池浸出液 | 清水 |
小鱼存活率 |
|
|
第四天
液体 | 废电池浸出液 | 清水 |
小鱼存活率 |
|
|
第七天
液体 | 废电池浸出液 | 清水 |
小鱼存活率 |
|
|
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1、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2、讨论如何有效地控制酸雨?和处理废旧电池问题
3、布置对处理废旧电池的设计
让学生理解电池的回收并不代表废旧电池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保管是暂时的,还要考虑如何再利用。回收之后,我们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再利用,让这些废旧电池彻底消失。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合理可行,经济实用的方法。要求:设备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投入较小,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维持工厂或设备的运转,起到一定的保护环境的作用。
4、介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知识。
5、汇总以上两节课的活动内容,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评价:
八、教学反思:
评论